首页 > 本院概况

我与大气科学研究院的2017年

发布时间:2018-01-25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人禾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驻足回首,感慨良多。

  从2016年4月29日www.94365.com成立、学校任命我为院长,到现在已经1年8个月。在此期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零开始,全院上下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学院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我们本着事业吸引人、感情吸引人和适当的待遇吸引人的原则,利用复旦大学的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平台,通过多轮国内外公开招聘,已经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加盟,初步组建了一支活跃在国际大气科学研究前沿的人才队伍。截止目前,全职引进了11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2位青年研究员、1位青年副研究员,这其中有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年1月,研究院还将全职引进1位教授、3位青年研究员,其中两位青年研究员进入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拟入选名单。各位老师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单位,但作为大气科学研究院这个新家庭的一员,都怀有将复旦大学发扬光大、建设好大气科学学科的信心和决心。2017年国庆节前夕,研究院整体搬入江湾校区,全新的办公、科研环境,舒适便捷的公寓,为老师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为全体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开放、联合、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多学科优势、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复旦大学相关学科开展了深入合作,如与大数据学院联合建立了“碳排放与环境大数据研究所”,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生命科学院正在联合筹建“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环境和生态学科积极筹建“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院”。同时,也积极与校外相关单位建立合作研究基地,如与上海市气象局联合筹建上海市级科研基地“全球海洋气象创新中心”,在拟筹建的教育部“北极研究中心”之下设立复旦大学“北极与东亚季风研究中心”。另外,我们还积极建立国际合作,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迎来了韩国气象厅(KM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等机构以及国外多所高校著名学者的来访,围绕科研和教学合作、人才培养等正在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

  学校对大气科学学科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大气科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正在快速健康发展。2017年学校明确将大气科学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范畴,2017年3月和6月,大气科学研究院分别获得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资格,成为全校唯一一个同时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机构。2017年9月,首批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20人进校;2017年10月,大气科学一级博士点经学校推荐、已通过上海市教委评审,现已推荐至国家教育部评审。在目前已有7名在读博士生和9名博士后的基础上,2018年我们将迎来20位硕士、15位博士研究生。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建立教学基地和平台,2017年11月已在上海市气象局建立了“复旦大学大气科学学科实习基地”,在江湾校区正在筹建教学实习平台“大气综合观测站”。另外,在学科领域方面我们积极向海洋科学拓展,2017年10月,经专家论证通过了建立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建设方案,现已上报学校待批。

  牵头国家重大项目是一个单位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2017年大气科学研究院首次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成果喜人,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

  回顾来到复旦的岁月,需要感激的人很多。研究院成立以来的快速发展及壮大,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心、理解与支持,也离不开学校各部门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代表研究院全体师生向一直关心、关怀研究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和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复旦大学大气和海洋学科的发展,积极投身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过去的2017年,是我与www.94365.com全体老师胸怀梦想、脚踏实地、砥砺奋进的一年。即将到来的2018年,我们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创佳绩。

  2018,我们在路上。

(新闻来源:校报《复旦》第11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