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与队伍

王琳 教授/博导

个人简历

1995年9月-1999年7月? 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1999年9月-2002年7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生

2002年9月-2006年12月 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空气污染研究中心,博士生

2007年1月-2007年8月? 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空气污染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7年9月-2009年8月? 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大气科学系,博士后

2009年9月-2010年12月 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大气科学系,助理研究科学家

2011年1月-2103年8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

2013年9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

学术兼职

美国气象协会(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大气化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2012-2015)

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综合研究(iLEAPS)中国委员会 委员(2013-)

?

研究方向

大气化学与物理。曾经从事过的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新粒子的生成与成长、大气均相化学、大气非均相化学及气溶胶化学等。目前主要研究(1)大气新粒子的生成与成长,包括我国大气环境下大气新粒子形成与生长的机理,这种大气化学机制是否对PM2 .5总量具有显著性的贡献,相应的气态前体物和纳米颗粒物的化学物种和化学机制;(2)二次气溶胶的分析与形成机制,主要研究通过非均相反应、液相反应等途径而生成的二次气溶胶组分;(3)大气物理与化学过程(大气老化过程,Aging)对气溶胶颗粒物的吸湿性、云凝结核活性、以及光学性质等的改变。研究中主要应用可塌陷烟雾箱和气溶胶流动反应池,结合质谱和光谱技术,获取气溶胶化学组成、粒径大小、混合状态等性质变化的主要机理,并给出可应用于模型计算的过程参数。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气溶胶老化的时间尺度、性质变化尺度、局部气候效应、以及长程传送后的区域及全球气候效应等。

?

学术成就

王琳研究员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及上海市浦江学者计划,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兼任美国气象协会大气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综合研究(iLEAPS)中国委员会委员。于2003和2004年2次获得美国加州大学系统毒害品研究与教学计划(UC TSR&TP)的博士生奖(Pre-doctoral Award),并于2006年获得UC TSR&TP成立22年后的首次最佳论文奖(Best Publication Award)。多次在国际会议(如美国地球物理协会年会、美国气象协会年会年会、中欧环境与健康会议等)上担任大会组委会委员或者会议分会场主席,并多次在国际会议及国外大学研究所(如美国气溶胶研究协会年会等)做邀请报告。

王琳研究员在国际高水平刊物Chemical Reviews, Nature Geoscience, PNAS, Environ. Sci. Technol., Atmos. Chem. Phys. 等发表论文40余篇。他揭示了有机物在大气新粒子的形成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发现大气中有机酸显著加强大气新粒子的形成,并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室内证实有机物与H2SO4的非均相反应是大气新粒子增长的重要机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多环芳烃(PAHs)与OH自由基大气均相反应机制的研究体系,并拓展了对PAHs与NO3自由基和Cl原子反应机制的认识。

?

科研项目

l?? 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主持)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大气化学(21222703)”(主持),2013年1月-2015年12月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硫酸化合物的形成机理研究(21107015)” (主持),2012年1月-2014年12月

l?? 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化学老化过程研究(11PJ1401100)” (主持),2011年9月-2013年8月

l??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大气有机硫酸酯化合物的识别和解析(20120071110023)”(主持),2013年1月-2015年12月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基金“大气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学过程及其健康影响”(参与),2012年1月-2016年12月

?

近期论文

1.???????? Wang, L.; Du, H. H.; Chen, J. M.; Zhang, M.; Huang, X. Y.; Tan, H. B.; Kong, L.D.; Geng, F. H. Consecutive transport of anthropogenic air masses and dust storm plume: Two case events at Shanghai, China.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3, 127, 22-33.

2.????????? Zhang, R.Y.; Khalizov A. F.; Wang, L.; Hu, M.; Xu, W.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 Chemical Reviews 2012, 112, 1957-2011. ?

3.????????? Wang, L.; Xu, W.; Khalizov A. F.; Zheng, J.; Qiu, C.; Zhang, R.Y.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n the role of organics in atmospheric nanoparticle growth.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11, 115, 8940-8947.

4.????????? Wang, L.; Khalizov A. F.; Zheng, J.; Wen, X.; Ma, Y.; Lal, V.; Zhang, R.Y. Atmospheric nanoparticle formed from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f organics. Nature Geoscience 2010, 3, 238-242.

5.????????? Wang, L.; Atkinson, R.; Arey, J. Comparison of alkylnitronaphthalenes formed in NO3 and OH radical-initiated chamber reactions with those observed in ambient air.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4, 2981–2987.

6.????????? Wang, L.; Lel, V.; Khalizov A. F.; Zhang, R. Y. Heterogeneous chemistry of methylamines with sulfuric acid: Implications for atmospheric formation of alkylaminium sulfat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4, 2461-2465.

7.????????? Zhang, R. Y.; Wang, L.; Khalizov A. F.; Zhao, J.; Zheng, J.; McGraw, R. L.; Molina, L. T. Formation of nanoparticles of blue haze enhanced by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106, 17650-17654.

8.????????? Wang, L.; Aschmann, S. M.; Atkinson, R.; Arey, J. Effects of NO2 concentration on product yields of the gas-phase NO3 radical-initiated reaction of selected ethyl- and dimethylnaphthalen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43, 2766-2772.

9.????????? Wang, L.; Atkinson, R.; Arey, J. Dicarbonyl products of the OH radical-initiated reactions of naphthalene and the C1- and C2-alkylnaphthalen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 2803-2810.

10.????? Wang, L.; Atkinson, R.; Arey, J. Formation of 9,10-phenanthrenequinone by atmospheric gas-phase reactions of phenanthre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1, 2025-2035.

?
欢迎具有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背景的同学在本课题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86-21-65643568
传真:86-21-65642080
E-mail:?lin_wang@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