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与队伍

陈建民 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www.94365.com常务副院长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简历
1993年7月 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获博士学位
1990年7月 复旦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 获硕士学位
1985年7月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系分析化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09年12月-至今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常务系副主任
2004年5月-2009年11月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系主任
1998年5月-2004年3月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 副主任、教授
1996年3月-1997年4月 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 访问教授
1994年10月-1996年3月 化学系系 副主任
1993年8月-1997年6月 化学系 讲师、副教授
1995年11月-12月 日本东京大学、大坂大学合作研究
1999年5月-6月在瑞典隆德大学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教育家”培训

 

学术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十三届化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十一、十二届地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等,《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环境化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保护与防治》、《中成药》等编委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有环境化学、大气气溶胶化学、生物质能源、清洁生产等。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环保局研究项目23项。在大气气溶胶多相反应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主持自行设计建立了多功能大气气溶胶烟雾箱、FTIR-长程怀特池、DRIFTS、宽范围颗粒物谱仪(WPS)、TDMA、 Laser-CRD、Nephelometer、ATOFMS、GC-MS、DESI-MSn主要实验手段的大气气溶胶综合观测及多相反应实验室模拟研究室。主要成果:1.发现矿尘-海盐混合气溶胶与COS反应具有强烈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的潜力, 首次认识到混合气溶胶形成硫酸盐表现出完成不同于单一组分的特性; 2. 提出SO2、CS2在矿尘表面形成硫酸盐的反应机理,揭示出反应活性与晶型密切相关。获得CS2、COS、SO2在大气气溶胶上反应形成硫酸盐的证据和动力学参数,发现CS2与大气颗粒物反应生成COS是基于颗粒物表面吸附氧及表面羟基的催化氧化反应机理;3.研发并运用新技术拓展实时在线观测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研究。研发并最早运用电喷雾解析电离-质谱(DESI-MS)技术,测定模拟秸秆燃烧形成颗粒物中PAHs、真实大气中二次气溶胶中有机物草酸等;发现计算机机箱内排放颗粒物含有大量PAHs,对人健康具有潜在影响。还运用串联差分淌度分析仪(TDMA) 和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ATOFMS)等先进的原位检测技术,对二次气溶胶的转化、灰霾形成机制和吸湿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4.PAHs和APAHs在城市降尘中的分布及其光化学降解机制研究。率先研究上海地区大气降尘中PAHs、APAHs的来源和分布,提提出了苯并[a]芘在大气颗粒物上的光降解机理;5. 针对药物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等问题,设计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工艺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目的,成功设计开发出“紫杉醇的清洁提取工艺技术”、“废弃烟叶清洁提取高纯度茄尼醇的工艺”等,在上海、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大规模应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在EST、JPC、AE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引550余次,被他引320余次。被多次邀请为国际会议分会场主持或作邀请报告。获2009年上海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第1)、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1)、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2009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等省部级以上奖项8项,以及2010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0年“第六届”发明创业奖、2002年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等荣誉。

 

教学工作
先后主讲了《环境科学前沿》、《环境化学前沿》、《环境化学 A》等本科生课程,以及《环境化学原理》、《清洁生产》、《绿色化学选读》、《环境催化》、《大气化学进展》、《大气气溶胶》、《研究生专业英语》等研究生课程。
十多年来主讲的《环境化学A》课程被评为2007年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5位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或三好学生、3位博士生获得“高庭耀环境科学优秀博士生奖”、 7位研究生获得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或三好学生。获2009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第1完成人),2007年被评为复旦大学教学名师、2004年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1999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

 

科研创新团队
本人所在的创新团队专业背景多元、结构合理,教授还有杨新、李溪、郭志刚、隋国栋、陈莹、庄国顺、陈立民、王琳等。该团队专业背景涵盖环境化学、大气化学、海洋科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目前主要集中在大气气溶胶形成机理、污染物传输、生物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方面。该团队承担科技部"973"预研项目及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海外青年学者项目、面上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浦江学者基金,上海市曙光学者基金等40余项。在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共同支持下,拥有多功能气溶胶烟雾箱、DESI-MSn、TDMA、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ATOFMS)、宽范围粒谱分布仪(WPS)在内的多台大型先进仪器,总价值超过1650万元。近5年来,在该学科领域发现“硫化物与矿尘气溶胶表面吸附氧作用的反应机理”、“灰霾与细颗粒物组成和大气相对湿度对应关系”、“长程传输铁溶解机制”等重要成果,在本学科国际高级别杂志EST、JGR、AE、AR、JPC等发表论文百余篇。近5年来,团队中有1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位上海市东方学者、4位上海市浦江学者、1位上海市曙光学者。期望培养出拔尖的青年人才,并通过不断努力,争取近期发展取得国际前沿的研究新成果。

 

部分代表性论文
Li L, Chen JM, Chen H, et al. Monitoring optical properties of aerosols with 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42: 277-284, 2011
Zhang M, Chen JM, Wang T,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erosols over the Atlantic Ocean and the Pacific Ocean during two cruises in 2007 and 2008,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115: D22302, 2010
Zhang M, Wang XM, Chen JM, et al.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s firework eve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4: 5191-5198, 2010
Hu DW, Qiao LP, Chen JM, et al. Hygroscopicity of Inorganic Aerosols: Size and Relative Humidity Effects on the Growth Factor,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10: 255-264, 2010
Zhou D, Zhang LA, Zhang SC, et al. 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of Macroalgae Enteromorpha prolifera to Bio-oil, Energy & Fuels, 24: 4054-4061, 2010
Wang XF, Zhang YP, Chen H, Yang X, Chen JM, Geng FH. Particulate Nitrate Formation in a Highly Polluted Urban Area: A Case Study by Single-Particle Mass Spectrometry in 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3(9): 3061-3066, 2009
Fu HB, Xu TG, Yang SG, Chen JM, et al. Photoinduced Formation of Fe(III)-Sulfato Complexes on the Surface of alpha-Fe2O3 and Their Photochemic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3(26):? 11316-11322, 2009
Lian JJ, Ren Y, Chen JM, et al.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of alky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dustfall in Shanghai, China: the effect on the coastal are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11(1): 187-192, 2009
Chen HH, Kong LD, Chen JM, Zhang RY, Wang L; Heterogeneous uptake of carbonyl sulfide on hematite and hematite-NaCl mixtur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1 (18): 6484-6490, 2007
Zhang, HF; Ye, XN; Cheng, TT; Chen, JM; Yang, X; Wang, L; Zhang, RY; A laboratory study of agricultural crop residue combustion in China: Emission factors and emission inventory,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2 (36): 8432-8441, 2008
Chen H, Li M, Zhang YP, Yang X, Lian JJ, Chen JM; Rapid analysis of SVOC in aerosols by 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19 (3): 450-454, 2008
Fu HB, Wang X, Wu HB, Yin Y, Chen, JM; Heterogeneous uptake and oxidation of SO2 on iron oxid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1 (16): 6077-6085, 2007
Ren Y, Cheng TT, Chen JM,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dust from computers: one possible indoor source of human exposur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 (36): 6956-6965, 2006
Fu HB, Zhang SC, Xu TG, Zhu YF, Chen JM,?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RhB by fluorinated Bi2WO6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intermediate produc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2 (6): 2085-2091, 2008
Zhang SC, Zheng ZJ, Wang JH, Chen JM;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tic decomposi- tion of benzene on lanthanum-doped TiO2 film at ambient temperature, Chemosphere, 65 (11): 2282-2288, 2006
Wang Y, Zhuang GS, Zhang XY, Huang K, Xu C, Tang AH, Chen, JM, An, ZS; The ion chemistry, seasonal cycle, and sources of PM2.5 and TSP aerosol in Shanghai,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 (16): 2935-2952, 2006
Wang L, Zhang F, Chen JM. Carbonyl sulfide derived from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arbon disulfide over atmospheric particl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35 (12): 2543- 2547, 2001

 

代表性专利
陈建民等;一种清洁纯化紫杉醇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8 1 21946.2, 授权公告日2001.7.13
陈建民等; 紫杉醇的多羟基水溶性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00 1 15426.5, 授权公告日2003.1.15
陈建民等;一种从红豆杉叶枝残渣中制备10-去乙酰基巴卡丁III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36678.0, 授权公告日2004.9.15
陈建民等;臭氧氧化处理制备高纯度紫杉醇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CN99113754.X, 1999; 公开号CN1240789A, 2000.1.12.
陈建民等;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紫杉烷溴代类似物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03150922.3, 授权公告日2006.1.4
陈建民等;柱溴化法制备高纯度紫杉醇的工艺,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03128804.9, 授权公告日2004.12.29
陈建民等; 一种从种植红豆杉叶枝中制备紫杉醇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01131862.7, 授权公告日2006.3.8
林复兴、陈建民、詹华杏等,一种提取与纯化10-去乙酰基巴卡丁Ⅲ(10-DABⅢ)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ZL 03129635.1, 授权公告日2005.5.18
薛华欣,陈建民,周新光;一种从废弃烟叶中清洁提取茄尼醇的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专利号ZL200410053681.4, 授权公告日2006.10.25

 

 

联系电话:021-65642298;

传真:021-65642080;

E-mail:jmchen@fudan.edu.cn